close
方言和靈歌這類偏靈的行為,只要是出於聖靈,就是神許可的,也是神所喜悅的。
這類我將之定義為「因聖靈而產生的行為」都是上帝的恩賜。重點是你要確定這是否出於「聖靈」。注意,邪靈也會帶來相似的行為。我多年前認識台北魏悌香牧師的教會裡的一位姐妹,她突然在聚會時口出「方言」,然後人往陽台衝,原本欲跳樓被阻擋,這就絕非來自聖靈,而是邪靈,更可能的是「鬼附」。
如何區分是否來自聖靈,很簡單。因為聖靈是神,而「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我們一定要常常分辨三種聲音:聖靈、良心、魔鬼。這又是另外一整篇的論述,有機會再談。
方言是聖靈的恩賜,至於說方言的功用,絕大部分都只適用於造就自己,而與教會建造無關,也不適合運用在小組的帶領。除非說的方言是可以被翻譯的,是可以運用在講道上的,但似乎聖靈在這方面的恩賜已不常見,至少比使徒時代少見許多。
方言似乎分成兩種(說「似乎」,因為是個人的解讀,還希望有人指正),一種是如使徒行傳第二章所提的「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第二種就是speaking in tongues或glossolalia,也就是「舌音」。說舌音時雖然自己不知道說的話字句上是什麼意思,但自己是很清楚知道自己向上帝說什麼。悟性禱告或是方言禱告,只要是以心靈與誠實為之,都是一樣的。只有一個小小的分別,那就是悟性禱告比較受限於字句,而方言禱告就不受到這方面的限制,所以常常方言禱告會能夠比較持久。
個人或教會是否有聖靈的同在,說方言或醫病或趕鬼,絕對不是依據的標準。只要是奉聖父聖子聖靈施洗的自然有聖靈的同在,除非因為長期處在罪惡而與聖靈隔絕,同樣的,只要不是宣揚異端信仰的教會,當然也有聖靈的同在,要記住教會的建立也是聖靈主要所作的工之一。同樣的我們也沒辦法說會說方言的信徒就比較屬靈。既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有說方言的恩賜,說方言當然不可能成為檢驗一個人是否比較屬靈的一個根據。基本上「比較屬靈」這四個字就有問題,因為屬靈沒辦法有比較之分。人的靈命只有兩種,一種是屬乎聖靈,一種是屬乎肉體。每個人都是軟弱的,每個人也都充滿了罪性,但因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潔淨我們,使我們可以回到神的兒女的身份,而因著聖靈的帶領、修剪與操練,我們冀望我們的生命有愈來愈多屬乎聖靈,而愈來愈少屬乎肉體。
台灣這數十年,在方言或是聖靈方面的教導,常常偏離聖經,主要還是以己意解讀聖經,片面解讀聖經以及以「情感」為主要出發導向來引發會眾的「情緒」,因此發生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因此教會變得世俗化、過度偏靈化,甚至「偽基督化」。教會裡不講罪,只講恩典,只講成功,只講因著聖靈所帶來的外顯行為而閉口不提聖靈最大的功能,只講信徒愛聽的話語而不宣講聖經中真正的真理。
老實說,教會現在要注意的是十字架是否只是成為掛在講台的一個標誌,教會的十字架是否不見了?許多教會是否成為「沒有十字架的教會」?這個比談論方言等要重要許多。
什麼叫作「沒有十字架的教會」?就是肯背十字架的教會。「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10:38)
如同唐崇榮牧師所說的:
肯背十字架的教會就是「受苦,過聖潔的生活,順服上帝,倚靠上帝,好好誠實做人,憑真理公義行事,以聖潔生活討上帝喜悅,以福音傳揚,來增加教會,使教會慢慢茁壯起來,在正統的受難,受苦的程序中間,背十字架跟隨主的教會。」
不肯背十字架的基督徒是「不願意在上帝的旨意中間受苦有分、忍耐有分、與主同受苦難有分的這些現代基督徒。」
講到這裡難免得批評部分的靈恩派教會,他們藉著信徒們容易了解的「說方言、醫病與趕鬼」來吸引信徒。藉著激發信徒們的情緒,帶出他們情緒裡面高揚的部分,讓他們陷入極端感性而甚至缺乏理性的狀態,甚至簡單的講,是藉著脫離整本聖經的真理與世俗化的「行銷」方法,做「速食化」的信仰的傳播,再加上一些符合人性但不一定符合真理的講道吸引會眾,表面上是快速吸引會眾加入教會將福音傳給他們,但是這樣的福音往往是失去福音的主旨,這樣的福音,耶穌基督往往只是淪為一個工具,我們豈能不戒之慎之?
總結以上,無論是悟性或方言禱告,只要是出自心靈(真理)與誠實,並且成為造就教會與弟兄姊妹的祝福,神都悅納。
否則徒然成為「鳴的鑼」、「響的鈸」,則毫無意義。(林前13章1節、13節)
以馬內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ennonpeng 的頭像
    lennonpeng

    歆祈日記VS小羊牧場

    lennon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