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下17-18章
《以色列亡國的啟示》
一. 以色列滅亡緣由
何細亞是北國以色列的末代君王,是第19位君王,也是第9個王朝。
王下17:3-6:
「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攻擊何細亞,何細亞就服事他,給他進貢。何細亞背叛,差人去見埃及王梭,不照往年所行的與亞述王進貢。亞述王知道了,就把他鎖禁,囚在監裡。亞述王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上到撒瑪利亞,圍困三年。何細亞第九年亞述王攻取了撒瑪利亞,將以色列人擄到亞述,把他們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
北國以色列亡於BC 722年,主要是遭受亞述攻擊,但是為何亞述要攻擊以色列呢?何細亞在當時國際政治情勢中原本是投靠亞述,但後來他心生二意,改投靠另一個強權﹣埃及。
小國在強權環伺之下要求生存,如何以小制大需要領導者的智慧?在當時是如此,在21世紀的台灣也是如此,夾在美中兩國之間,我們的選擇是什麼?
何細亞在當時背叛亞述改投靠埃及,使得亞述攻擊以色列,不僅擄了何細亞,也將人民都擄走,整個以色列因此滅亡。這是以色列亡國導火線的近因,如果是從人的觀點看歷史時,我們單單只可能認為這是所謂的弱肉強食,但若是從神的眼光看這段歷史,我們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1. 何細亞不信神,投靠埃及取代。
何細亞面對亞述強權,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像以色列歷代君王一樣,可以選擇投靠其他強權,在強權中間取得合綜連橫,第二個選擇是深知世界乃上帝所掌權,自己又是與耶和華有立約的,是否有這樣的信心來尋求耶和華而取得患難中隨時的幫助?
何細亞的選擇是投靠另一個強權埃及,他所做出的選擇是根據他以國際情勢判斷,是屬於自己的眼光,所以他寧可捨棄耶和華,寧可讓埃及取代耶和華,成為以色列的保護與山寨。
「以別神取代耶和華」指的不單單是信奉別的假神,也是當別的事物以人的眼光對自己有利時,就離棄了耶和華,對世界事物或其他的神的信心大於自己曾經與之立約或先祖與之立約的耶和華,這自然大大得罪了神。
以色列的祖先摩西在西乃山與耶和華立約時,神向摩西頒布十誡,第一條誡命就是「除我以外,別無他神」,第二條是「不可設立偶像,拜假神」。但何細亞面對國家危機時,他寧願選擇世界其他事物來取代耶和華,這與「別神替代耶和華」無異,以別神替代耶和華必加增愁苦,這是對耶和華很大的羞辱。因此何細亞的選擇不僅僅讓我們看到這位君王的生命,也看到以色列百姓的靈命。
2. 百姓違約背棄耶和華敬畏別神。
王下17:7-12:
「這是因以色列人得罪那領他們出埃及地、脫離埃及王法老手的耶和華─他們的神,去敬畏別神,隨從耶和華在他們面前所趕出外邦人的風俗和以色列諸王所立的條規。以色列人暗中行不正的事,違背耶和華─他們的神,在他們所有的城邑,從瞭望樓直到堅固城,建築邱壇;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立柱像和木偶;在邱壇上燒香,效法耶和華在他們面前趕出的外邦人所行的,又行惡事惹動耶和華的怒氣;且事奉偶像,就是耶和華警戒他們不可行的。」
不僅僅以色列王何細亞的生命脫離耶和華,他帶領的百姓亦是如此。所以當國家遭受患難時,他們不尋求曾經與他們立約的耶和華,反倒尋求世界的幫助,尋求別神。
在這裡訴說了這群原本神所揀選,與神立約,並在摩西帶領下出埃及,並蒙神賞賜神所預備的迦南地的屬神的兒女,即使經歷了神在他們當中所行的各項神蹟奇事,蒙受神極大的恩典,卻違背了與神所立之約,反倒是敬拜別神。
3. 行神眼中看為惡的事,隨從外邦人習俗。
王下17:14-17:
「他們卻不聽從,竟硬著頸項,效法他們列祖,不信服耶和華─他們的神,厭棄他的律例和他與他們列祖所立的約,並勸戒他們的話,隨從虛無的神,自己成為虛妄,效法周圍的外邦人,就是耶和華囑咐他們不可效法的;離棄耶和華─他們神的一切誡命,為自己鑄了兩個牛犢的像,立了亞舍拉,敬拜天上的萬象,事奉巴力,又使他們的兒女經火,用占卜,行法術賣了自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
王下21-23:
「將以色列國從大衛家奪回;他們就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作王。耶羅波安引誘以色列人不隨從耶和華,陷在大罪裡。以色列人犯耶羅波安所犯的一切罪,總不離開,以致耶和華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正如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這樣,以色列人從本地被擄到亞述,直到今日。」
以色列百姓不僅僅離開了神,還跟外邦人一樣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情,包括為自己設立偶像、把小孩燒死獻神明、行占卜與法術。這些跟不認識神的外邦人沒有兩樣。
因此,不僅僅以色列最後一任君王何細亞,也包括之前的君王以及整個以色列的百姓,所行都大同小異,都是1. 行耶華眼中看為惡的事、2. 不轉移耶羅波安的罪惡、3. 邱壇的祭拜、4. 行不當的獻祭,甚至殺害自己兒女,與外邦人風俗沒有差別。
因此以色列被外邦人入侵乃至滅亡是神所允許的,是神的作為,神興起外邦人成為器皿,成為神手中的棍管教祂的兒女,因為以色列人悖逆、違約、轉向別神。
因此以色列之所以滅亡乃是神的許可,是神的作為,目的是為了讓他所愛的兒女能回轉向神。
也正因為神掌權,當屬神的兒女匱乏時,若能尋求神,定睛仰望神,成為合神心意器皿時,神會成為神兒女的幫助、支持與力量。因此整個以色列即使在世界局勢中不是如此強大,但神藉著祂的僕人的帶領,摩西也好,約書亞也好、大衛也好、保羅也好,都在不同的世代當中,帶領百姓爭戰得勝。因此神的管教合乎公義,也帶出神的教導。
二. 審判前(中)的恩典
在審判未來臨之前或在審判當下,神依然預備恩典希望人們及時悔改。
1. 藉眾先知勸戒,當離開你們的惡…。
《王下17:13》VS. 他們卻不聽從《17:14、40》
王下17:13:
「但耶和華藉眾先知、先見勸戒以色列人和猶大人說:當離開你們的惡行,謹守我的誡命律例,遵行我吩咐你們列祖,並藉我僕人眾先知所傳給你們的律法。」當人行惡時,耶和華並非冷眼旁觀,讓祂的子民自生自滅,祂依然藉眾先知警告人們離開惡行,謹守祂的典章律例。以色列王朝,包括猶大王朝整個歷史,神藉著不同大小先知告誡人們,傳揚神的心意,讓祂的兒女們可以迷途知返,讓祂們可以回轉到神的面前。
自列王紀上一路走下來,神藉著祂揀選的先知,祂的僕人,在不同的世代中做出同樣的警告與呼籲。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亦是如此,當世代的價值、標準都背離神在創造世界所頒布的典章律例,神依然藉著教會傳講神的話語,讓世人明白神的心意,好讓世人回轉,有認罪悔改的機會。
不僅以色列王朝如此,挪亞時代,上帝的審判也並非一下子就來臨,神依然藉著挪亞告誡世人悔改,但是人依然在罪中行樂。
王下17:14、40:
「他們卻不聽從,竟硬著頸項,效法他們列祖,不信服耶和華─他們的神,」
「他們卻不聽從,仍照先前的風俗去行。」
神透過祂的僕人,神透過教會,告訴世人什麼是善,什麼是真理,但是人耳朵發聾、眼睛昏迷、心被蒙蔽,就像以色列王朝一樣。明明神在迦密山上藉著以利亞降下大火,人們看見耶和華是又真又活的神,可是一天的熱鬧之後,上自亞哈王,下自百姓,沒有人在意。
在審判未來臨之前或在審判當下,神依然預備恩典給祂所愛的兒女,但人們的選擇卻是自取滅亡。當恩典臨到時,我們是否有智慧珍惜這樣的恩典而回轉向神?然而,神的恩典之門總是打開等待著人們。這對我們是否有極大的省思?
2. 留(剩)下猶大支派。
王下17:18:
「所以耶和華向以色列人大大發怒,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只剩下猶大一個支派。」
以色列被滅亡了,南國猶大被存留下來,即使南國猶大君王行惡較少,但依然時常得罪神,卻因此仍然被存留下來,是因為神的恩典。
神不將亡國的命運同樣臨到猶大國身上,就是要南國引以為戒,把握神賞賜的恩典,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這個恩典並非白白得來,是要他們看到前車之鑑後,把握恩典,活出見證。
對我們個人而言,在審判管教來臨之前,聖靈會催逼、光照我們,因為聖靈在我們生命掌權,聖靈讓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神賞賜南國猶大如此恩典,但在接下來經節也預言猶大國在恩典中的悖逆,王下17:19:「猶大人也不遵守耶和華─他們神的誡命,隨從以色列人所立的條規。」因此在BC 587年,猶大被滅亡。
從歷史總結來看,南北兩國的存在都是上帝的恩典,從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到獨立建國,在他們歷代先祖,神恩典的手始終不離開,但我們也看到他們在恩典當中的失落。
王下17:20-23則道出以色列受到管教的緣由:「耶和華就厭棄以色列全族,使他們受苦,把他們交在搶奪他們的人手中,以致趕出他們離開自己面前,將以色列國從大衛家奪回;他們就立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作王。耶羅波安引誘以色列人不隨從耶和華,陷在大罪裡。以色列人犯耶羅波安所犯的一切罪,總不離開,以致耶和華從自己面前趕出他們,正如藉他僕人眾先知所說的。這樣,以色列人從本地被擄到亞述,直到今日。」
從這些歷史,包括以色列國的滅亡,以及一百多年之後猶大國亡於巴比倫,這些斑斑的血跡都是歷史的殷鑑,都是我們屬神兒女的人,在還有生命氣息,在奔跑生命道路時,成為我們的提醒與借鏡。
三. 撒馬利惡的罪惡
1. 不敬畏耶和華遭獅子咬死。
王下17:24-28:
「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來,安置在撒瑪利亞的城邑,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他們才住那裡的時候,不敬畏耶和華,所以耶和華叫獅子進入他們中間,咬死了些人。有人告訴亞述王說:你所遷移安置在撒瑪利亞各城的那些民,不知道那地之神的規矩,所以那神叫獅子進入他們中間,咬死他們。亞述王就吩咐說:叫所擄來的祭司回去一個,使他住在那裡,將那地之神的規矩指教那些民。於是有一個從撒瑪利亞擄去的祭司回來,住在伯特利,指教他們怎樣敬畏耶和華。」
亞述滅了以色列之後,一方面把一部分以色列軍營帶走俘虜至亞述成為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也將許多亞述戰敗國的人民遷至撒馬利亞與附近的城邑,造成撒馬利亞成為以色列人與外邦人雜居之處。外邦人將他們的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帶入。從此,撒馬利亞的居民不再施行一神的敬拜,各式各樣的神明都被帶進撒馬利亞,因此耶和華降災禍給他們,神叫獅子咬死他們。
2. 既拜耶和華也拜偶像。
王下17:29-34:
「然而,各族之人在所住的城裡各為自己製造神像,安置在撒瑪利亞人所造有邱壇的殿中。巴比倫人造疏割‧比訥像;古他人造匿甲像;哈馬人造亞示瑪像;亞瓦人造匿哈和他珥他像;西法瓦音人用火焚燒兒女,獻給西法瓦音的神亞得米勒和亞拿米勒。他們懼怕耶和華,也從他們中間立邱壇的祭司,為他們在有邱壇的殿中獻祭。他們又懼怕耶和華,又事奉自己的神,從何邦遷移,就隨何邦的風俗。他們直到如今仍照先前的風俗去行,不專心敬畏耶和華,不全守自己的規矩、典章,也不遵守耶和華吩咐雅各後裔的律法、誡命。(雅各,就是從前耶和華起名叫以色列的。)」
撒馬利亞的多神信仰,因為獅子咬死居民讓他們懼怕耶和華,他們也開始祭拜耶和華,造成「既拜耶和華也拜偶像」的現象。
大量的外邦人移居撒馬利亞造成兩個現象,一是宗教信仰的混雜,二是因為通婚造成猶太血統的混亂,引起以色列國民與外邦人所生的後代是否是上帝的選民的爭議。對南國而言,他們便識北國的人民為不純淨血統,甚至視之為不聖潔之人,豈可既拜耶和華也拜偶像?至此,南國猶大與撒馬利亞劃清界線。
因此我們便知道在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與井邊撒馬利亞婦人的對話其歷史背景。約4:9:「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
耶穌在此便打破了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多年來歷史上的糾結情懷與階級價值觀的對立,而將福音傳開。
四. 希西家打折的信心(小信):王下18章。
亞述攻下撒馬利亞城幾年後開始攻打南國,並拿下幾座堅固的城,希西家開始信心動搖,改變他之前堅持不肯事奉亞述王的態度,與亞述之間有了妥協。
希西家登基之後,「廢去邱壇,毀壞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銅蛇」(18:4),「希西家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在他前後的猶大列王中沒有一個及他的。因為他專靠耶和華,總不離開,謹守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誡命。耶和華與他同在,他無論往何處去盡都亨通。他背叛、不肯事奉亞述王。」(18:5-7)甚至「希西家攻擊非利士人,直到迦薩,並迦薩的四境,從瞭望樓到堅固城。」(18:8)
這是希西家美好的開始,然而,當亞述換了一個朝代,新的王西拿基立開始攻擊猶大,希西家的信心開始動搖。
這也提醒我們信仰的功課,當我們面對相對比較小的風浪時,我們有信心倚靠神,但大的患難逼近時,我們的信心便遭受考驗。
希西家從一開始一心倚靠神,並且擊敗非利士人,但自8:14開始,我們便看出希西家遭遇國內一切堅固城被攻陷之後,他的懼怕與小信。
王下8:19-21:「拉伯沙基說:你們去告訴希西家說,亞述大王如此說:你所倚靠的有什麼可仗賴的呢?你說有打仗的計謀和能力,我看不過是虛話。你到底倚靠誰才背叛我呢?看哪,你所倚靠的埃及是那壓傷的葦杖;人若靠這杖,就必刺透他的手。埃及王法老向一切倚靠他的人也是這樣。」
猶大國遭受攻擊後,希西家與何細亞一樣,也是找尋另一個強權﹣埃及的幫助,亞述王透過他的使臣向希西家恫嚇叫陣說:你所倚靠的埃及也是我手下敗將,你還有什麼可以倚靠呢?
於是亞述開始招降希西家,王下18:23:「現在你把當頭給我主亞述王,我給你二千匹馬,看你這一面騎馬的人夠不夠。」
五. 神許可亞述攻擊猶大國?
王下18:25:
「現在我上來攻擊毀滅這地,豈沒有耶和華的意思嗎?耶和華吩咐我說:你上去攻擊毀滅這地吧!」
在十八章一開始,列王紀的作者對希西家的描述是說希西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耶和華與希西家同在,為何耶和華卻許可亞述攻擊猶大國?
拉伯沙基對希西家叫陣時,不僅提到猶大國軍力不及亞述,連亞述所倚靠的埃及也不及亞述,甚至自認列國沒有任何一位神可以讓本國脫離亞述之手,連耶和華也不能。王下18:33-35:「列國的神有哪一個救他本國脫離亞述王的手呢?哈馬、亞珥拔的神在哪裡呢?西法瓦音、希拿、以瓦的神在哪裡呢?他們曾救撒瑪利亞脫離我的手嗎?這些國的神有誰曾救自己的國脫離我的手呢?難道耶和華能救耶路撒冷脫離我的手嗎?」
此外,拉伯沙基還宣稱亞述攻打猶大是耶和華的心意。
除了這是亞述對猶大的心戰,也提供我們更深一層的省思。容下次再敍。